195210月出生于上海市。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日本千叶大学研究生院自然科学研究科,获学术博士学位。
  1985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主任,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片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国际动物考古学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Archaeozoology)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山东大学东方考古学研究中心、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等学校的兼职或客座教授。
 《考古学报》、《考古》、《第四纪研究》、《文物科技研究》等杂志的编辑委员会委员。

主要发掘、研究经历:
1984
年参加发掘甘肃天水师赵村新石器时代遗址。
1986-1989
年参加发掘陕西蓝田泄湖新石器时代遗址。
1990
年参与主持发掘日本茨城於下贝丘遗址。
1993
年参与主持发掘日本茨城狭间贝丘遗址。
1994-1997
年主持调查和发掘了山东胶东半岛的21处贝丘遗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重点课题和考古研究所重点课题等基金课题的支持下,将国外环境考古学、动物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中国田野考古实践之中。先后对胶东半岛贝丘遗址,内蒙古敖汉兴隆洼、兴隆沟,河北徐水南庄头,安徽蒙城尉迟寺,江苏金坛三星村,上海马桥,浙江萧山跨湖桥,重庆巫山双堰堂,湖北秭归庙坪,山东滕州前掌大、济南洛庄汉墓,山西垣曲古城东关、襄汾陶寺,河南舞阳贾湖、渑池班村、新郑古城寨、柘城山台寺、洛阳皂角树、偃师商城、郑州商代窖藏、安阳洹北商城、殷墟、新郑中行,陕西长安沣西、临潼秦兵马俑坑、西安汉长安城、汉平陵陪葬坑,甘肃武山傅家门,宁夏固原史道洛墓,新疆和静察吾乎沟口,广西桂林甑皮岩等遗址和墓地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整理和研究工作。

参加国际学术活动
  199910-20009月到日本千叶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出任客座研究员;20028月到法国巴黎国立历史自然博物馆出任客座研究员;19988月赴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参加国际动物考古学会第8次世界大会;20028月赴英国达尔姆大学参加国际动物考古学会第9次世界大会;200311月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远东古物博物馆举办的《欧亚考古学的新视点》学术讨论会;200411月赴韩国参加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举办的《国家文化遗产研究机构发挥作用提高效率》国际学术会议;多次到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九州大学研究生院比较文化研究科、茨城大学人文学部、国学院大学人文学部、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国立综合环境学研究所、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财团法人奈良文化财研究所、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土井浜人类学博物馆等大学和研究机构参加学术会议和进行讲学。

主要研究成果:
1
、《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本书填补了中国大陆沿海地区古代人地关系研究的空白。我们在书中提出环境考古学研究的目标、理论、对象和方法;胶东半岛古代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大陆沿海地区贝丘遗址比较研究及东亚沿海地区古代人类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的规律等4点新的认识。
本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环境考古学会第四次全国大会优秀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01年优秀成果奖。
2
、《论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考古学报》1999年第1期。
本文首先确定了运用最小个体数和可鉴定标本数进行统计的原则,通过对中国各个地区新石器时代54个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归纳出依赖型、初级开发型、开发型等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获取肉食资源方式的三种类型,建立起中国新石器时代人类获取肉食资源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一个古代人类获取肉食资源方式是被动发展的理论。
本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01年优秀成果奖。
3
Pig domestication in ancient China(中国古代家猪研究), Antiquity(古物志)
   
本文提出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家猪出自距今8000年左右的磁山遗址,家猪的出现要晚于栽培作物和制陶数千年。家猪的起源可能具有通过狩猎活动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肉食的供应;当时在遗址周围尚存在野猪;对特定植物的播种、管理、收获等一系列栽培工艺已经获得成功等背景。猪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始终是最重要的家养动物。通过对黄河流域古代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以家猪为代表的家养动物有一个逐渐增多的过程,而以鹿科为代表的野生动物有一个不断减少的趋势。这是古代人类生存活动能力逐步提高的表现。这种发展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同一性。
   
本文获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五届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03年优秀成果一等奖。
   
此外,还参与主编《於下贝丘遗址》和《狭间贝丘遗址》这两本日本贝丘遗址的发掘报告。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季刊考古学》(日本杂志)、《博古研究》(日本杂志)、Journal of East Asia ArchaeologyArchaeofauna等中国和外国杂志上用中文、日文和英文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共计6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
1
)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运用
2
)古代人地关系
3
)古代人类与动物的关系

已经完成的课题
1
胶东半岛贝丘遗址古代人地关系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
2
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项目主持人)
3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科技部课题,担任环境考古子课题负责人)
4
中国农业、家畜和陶器的起源与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
5
中国古代家猪研究(考古研究所重点课题,项目主持人)
6
中日古代家犬DNA比较研究(考古研究所和日本带广畜产大学合作研究课题,中方主持人)
 
 


 
发表文章列表
 
| 共0个 | 页次: 1/0 | 20个/页 | 第一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最后页 转到:

 
书画服务中心 WWW.SH1122.COM